立即注册 找回密码

0351太原网

    生活
    兴趣
    便民
    其它
查看: 38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他们在大漠“修路”无人知晓,却干过上天的事儿!

[复制链接]

253

主题

253

帖子

795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795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1-4-2 17:10:4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
" 通信就是修路的。" 陈文周眼里几分淡然。
扎根大漠 31 年的他是一名从事航天通信总体工作的高级工程师,曾参与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发射,获得过十余项军级业内成果,发表过 60 余篇论文,可谓战功赫赫。别人问起他的具体职业,他却总强调自己只是为筑梦太空做保障工作。
但他们修的 " 路 " 并不一般,这条 " 路 " 要一直修到太空。
来了就好好干
报考大学选择通信专业,陈文周是受了邻居的影响。
陈文周的家乡在陕西咸阳农村,邻居是位初中物理老师,平日里喜欢在村里鼓捣无线电,年少的陈文周在他简陋的实验中发现了无线电的神奇。报志愿时,陈文周专捡带 " 电 " 字的学校填,最后考上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,即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。
在 1989 年一场就业双选会上,陈文周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录取。毕业后,他和另外两名同学怀揣着梦想一同向西出发,耗时三天换了两次火车,才终于抵达酒泉清水火车站。到站后,又从清水坐了一天的火车,再换汽车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。
戈壁深秋、漠风猎猎,看着窗外越走越荒凉,没有一座建筑物,陈文周这才知道,自己工作的地方是戈壁中一座 " 孤岛 ",离最近的城市还有 260 公里的路程。


在中心的基层单位锻炼一年后,陈文周被分配到了 30 公里外的雷达测量站工作 5 年。在今天,从东风航天城开车到陈文周工作过的点号只用 20 分钟,30 多年前却需要将近 2 个小时。
" 我们叫它‘搓板路’,全是沙子和石头,颠得很。" 在没有公路的戈壁滩上,电线杆和车辙印就是标记,每次外出执行任务返程时,司机稍不留神就可能开进沙地,车轮陷到沙子里,回家的路就得耗时更久。
那时,中心艰苦的生活条件令他记忆犹新。1992 年暑假,新婚妻子来探亲,找不到一个公共洗手间。冬天所需的蔬菜从四川某县由火车运送到基地,可进入 12 月份,运来的蔬菜就已烂了一半。为了能储存过冬的蔬菜水果,2000 年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挖有一个两三米深的地窖。每次休假后返程,尤其春节过后收假,兰州以西的路上没有一丁点绿色。
刚开始的日子,陈文周盘算着如何离开,但从早操便开始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,让他忘了离开。陈文周还记得刚来发射中心时带教老同志的话," 既然来了就好好干,要对得起这身军装,对得起党员的称号。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国家的大事,都是人命关天。工作期间,要把一切的私心杂念全部扫除干净。"
慢慢地,陈文周安下心来," 工作总得有人干,这么多年我也很热爱这个行业。"
见证 " 二次创业 "
1970 年 4 月 24 日 21 点 35 分," 东方红一号 " 卫星奔向太空,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五个有能力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。而在当年所有执行任务的人中,有一群人显得非常特殊,他们的任务是守护电线杆。
那个年代没有卫星通讯系统," 东方红一号 " 卫星发射时所使用的通信线路全都是靠电线杆架起来的明线。在当年的纪录片中可以看到,为了确保卫星准确入轨,各地动员数十万民兵,从发射场到各个观测站,在全国数万公里的线路上,每一根电线杆下面都有人日夜值守。
陈文周初入东风航天城时,这里的通信水平仍然停留在第一代," 靠载波和短波来传输调度的指挥口令 "。


陈文周
陈文周曾听过一个故事,一位通信系统的老同志参加联调联试时,所有设备运转正常,信道也通畅,但在关键的发射时刻总会出现小问题。" 每次发射后别人都走了,那位老同志趴在通信装备上大哭。当时的通信质量实在太差了。"
当年,对于陈文周这些通信技术人员而言,把所有设备的电路图刻在脑海里是项基本功," 那时候每块电路板上有多少元器件我们都清清楚楚 "。
从 1999 年到 2016 年短短 17 年间,11 艘 " 神舟 " 飞船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发射升空,先后将 11 名中国航天员送入浩瀚太空。从 " 神舟一号 " 到 " 神舟十一号 ",陈文周参与了所有项目,更是见证了通信事业的 " 第二次创业 "。
从 " 十五 " 至 " 十四五 ",陈文周负责每一次的基地通信规划。从需求论证、建设方案设计、评审到地方厂家研制设备的验收、安装、调试,到最后的应用,技术总体要步步把关。在东风航天城,陈文周熟悉每一处通信机房," 现在 15 个分系统,都是我看着长大的,就跟孩子一样 "。
通信保障更加完善
作为发射场 " 十四子系统 " 之一,通信系统是指挥网的中枢线,是广大科技人员的千里眼与顺风耳,是航天发射的耳目与神经,在发射场各系统、各岗位间链接连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。
" 我 95% 的精力都在保障飞船与地面的通信。" 作为通信系统的技术人员,陈文周在载人航天事业中最重要的工作,就是参与保障飞船内的航天员和地面的通话及图像传输。
测控通信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项基础和必要的技术手段,只有具备了这一技术,航天员和地面之间才能够进行畅通的信息沟通和指令传达,天地通话必须依靠强大的测控通信系统来实现。
2003 年 10 月 15 日,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" 神舟五号 " 发射升空,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,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。
" 很兴奋,我们是第一手看到他的图像,听到他的话音!" 回忆起 18 年前那个早晨,陈文周激动如初。
神五之前,因为没有航天员上天,考验通信信道通或不通,只能在飞船内用话筒和耳麦对在一起的方法校验," 杨利伟上天,是我们第一次真真正正跟太空里的航天员通话!"


除此之外,通信还要保障航天员关键的生理参数及时传输至医生处。提到杨利伟的上天过程,陈文周不自觉地提高了音量:" 上天的时候重力加速度要达到好几个 G,失重着往上走,但是他的心率保持得很稳定,几乎不动。数字我记不太清了,但顶多跳 1 个字,比如说 72 到 73 这样,特别稳,特别稳。"
多人多天飞行、太空行走、交会对接、太空授课、太空加油、中期驻留……此后的十几年间,中国航天人的步伐越迈越快,载人航天的通信保障也更加完善。
" 观感上有很大区别,神八、神九之前,由于信道容量不够,只能从太空接受航天员的图像,现在我们可以反向传输一路电视上去,有了中继卫星后可以传高清视频。" 陈文周说," 在 2016 年,‘神舟十一号’航天员景海鹏、陈冬就在太空中同步观看了《新闻联播》。"
栏目主编:张骏 本文作者:王倩 刘雪妍 文字编辑:王海燕 题图来源:本文照片均作者拍摄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

0351太原网X

0511.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

0511.net镇江网|镇江大小事,尽在镇江网!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。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,视频专题、国内外新闻、民生资讯、社会新闻、镇江论坛等。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,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。...

点击查看详情 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