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   立即注册 找回密码

0351太原网

    生活
    兴趣
    便民
    其它
查看: 478|回复: 0

一位江南母亲针线里的“小欢喜”和“大历史”

[复制链接]

289

主题

289

帖子

907

积分

高级会员

Rank: 4

积分
907
发表于 2020-10-14 19:08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
读罢《解放日报》9 月 16 日长三角周刊上的文章《明清江南绣女 文脉静水深流》,那针线织就的慧心,令人倍感亲切,勾起了我对于已逝的母亲——一位生于常州、嫁在上海的资深 " 江南绣女 " 的深深思念。
我的母亲于 1913 年出生在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武进焦溪。外公姓承,在镇上开米行,生有二子五女,母亲排行老二。小镇闺秀自来有刺绣的传统,都说女儿家不会绣花便嫁不到城里去。母亲和她的姊妹们自小习练绣技,在焦溪小有名气。后来,五姐妹中一个嫁去了无锡,四个嫁到了上海,五位城里姑爷的人品、条件都不错,看来是绣花修来了好姻缘。
母亲在姐妹之中尤爱绣花,技艺最精,婚嫁也最晚,直至 31 岁才出阁,这在当时绝对算晚婚了。嫁妆之中,母亲特意带上了她最欢喜的书画绣作品。画绣主题是 " 松鹤延年 ",绣出白鹤红梅、松柏常青;书法绣是一副对联 " 定聚绣屏金孔雀、芳菲宝帐玉芙蓉 ",上下联首字合成 " 定芳 ",正是母亲的闺名。原画和嵌字联是请镇上的一位乡贤名家画就并题写的,母亲在出嫁前用自己的巧手将之变为绣品,一路从水乡小镇携来上海。
观书画绣的落款 " 壬午仲秋 ",算来这套绣品已有近 80 年的历史,母亲若还在世,今年该 108 岁了。绣品因为年数长久、历经变迁,原有框架略有开裂损坏,我们延请专人精心装裱,作为传家之宝。


《松鹤延年》画绣及嵌字联书法绣
80 年前母亲嫁来上海后,便住进了长寿路大自鸣钟附近的弄堂里,其后生下一子三女,我是 " 最小偏怜 " 的幺女。为使父亲能安心工作,她家事、育儿一手包,还担任里弄小组长,说着一口常州上海话,为阿姨妈妈们上传下达、调解矛盾,带领弄堂里的家庭妇女们开会读报、大搞卫生。可别小看母亲那纤长秀气的绣花手指,捉起蟑螂来那真叫十拿九稳。
而绣花这一爱好始终存在母亲心中,于是她在里弄里发起组织了绣花组。绣花组的工作室位于金城里,就在香火繁盛的玉佛寺隔壁。印象中绣房不大但很明亮,里头安置着大小不等的花绷,大的足有长方桌那么大。本是江南绣女的母亲加上几位上海本地绣女,每天便在此地穿针走线。那些水墨设色的山水画、鲜艳灵动的花鸟鱼虫画,由绣女们用粗细各异的五色丝线重新加工,绣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手工艺品。母亲说,有的大幅绣品要花上几个月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很巧,我的小学离金城里不远,于是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跑去里弄绣花组等母亲下班。母亲的大绣绷旁,总是放着一张小桌子、一把小板凳,那便是我做功课的乐园。我边写字,耳边不时传来母亲温柔的常州话:" 小琦,过来,帮我穿穿线。" 小小的我,手小眼尖,一下就把丝线穿进小针眼里了。待我快活地回到座位,母亲都会朝我一笑。那样的 " 拈花而笑 ",至今记忆犹新。
在我小学三年级时,母亲突然离开了绣花组。长大了才明白,只因父亲是纱厂的管理人员,总觉得家眷在外上班有些丢面子,家中杂事也多,便把母亲叫回家了。但在我的记忆中,之后的许多年里,家里仍搭着一个不算大的绣绷,旁边紧挨着一部蝴蝶牌缝纫机。晚上,母亲待家人都入睡后,便在花绷上绣啊绣,在缝纫机上踩啊踩。" 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 ",母亲熬夜赶的,原来都是为我们姊妹几个悄悄准备的嫁妆:绣花枕套、绣花台布、绣花缝纫机套……
遗憾的是," 文革 " 中母亲的大部分刺绣作品、绣花鞋、各种各样的绣花小件都被销毁了。唯有这套母亲嫁妆里的《松鹤延年》书画绣和我自己嫁妆里母亲手绣的大红缎面枕套,至今珍藏。那是母亲的心。就像王安忆写的:绣品之中,不止有艺,有诗书画,还有心,多少人的心。
岁月如织,光阴如缕,幸有遗珍,可为传世。慧手锦心,慈母情长。尺寸之间,望见一生。
" 定芳学绣 ",这是母亲在藏头联绣品下方的落款,那年母亲 29 岁,还是江南小镇待字闺中的娇小姐。这幅绣字若从书法而论,未必如何精妙,但只这 " 学绣 " 二字,能感到一位旧时代小女子的进取心。定芳学绣,细细念来,简直如昆曲里的一折,评弹里的一回," 春香闹学 "" 莺莺操琴 " 的意境,有着藏不住的小欢喜和对未来的大憧憬。


" 定芳学绣 " 落款
在嫁做人妇的上海岁月里,母亲的本名本性不再为人所提,她成了某家的 " 师母 "(弄堂里的父辈们,互称男士为 " 某先生 ",女士为 " 某师母 "),然后是某某人的姆妈、某个小囡的外婆或亲娘(常州话里称祖母为亲娘)。绣花这种闺中爱好也显得 " 不合时宜 ",做姑娘时的一切恍如被封存在了水乡古镇。
这次因写文章的机缘,得以对母亲的绣品作重新审视,惊讶地发现:其实我们对母亲的了解,还远远不够。就在《松鹤延年》绣字下方,是 " 婷芳 "" 自绣 " 两方绣印。" 婷芳 " 二字我们全家辨识了很久,甚至发动了海内外诸多亲友,均不得其解:是刻印的老先生听错了乡音,将定芳误认为婷芳?是母亲当年因为识字不多,遂将错而就错?最后一路追问到还在常州老家的亲眷,才知母亲最初居然改过名字,从 " 婷芳 " 变成了 " 定芳 ",蛛丝马迹留在绣品中。具体何时何处、因何而改,已无人知晓,只能推断是她出嫁前。
一字之差,气韵不同。当母亲从焦溪来到上海,她就从娇娇柔柔的小镇闺秀婷芳,变成上海滩上撑门立户的当家主母定芳。母亲带着她的针黹丝线,密密缝了一辈子。她定了自己的心,也定了全家的心。


绣品细部 绣章字样为 " 焦溪 "" 定芳 "
这全套《松鹤延年》书画绣随母亲一道嫁来上海后,便一直挂在她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,从前的房间不大,等于占了一面墙,直到老弄堂 1996 年拆迁,再之后母亲过世。从此这绣品便在几个子女家中轮流挂着。望着这 80 岁的绣品,小辈们难免感叹:亲娘 / 外婆若是晚生几十年,也许会成为工艺大师、非遗传人呢!而在这年年岁岁的耳濡目染中,晚辈们习得了 " 江南绣女 " 那份细致缜密,无论从教还是做实业,都秉持认真严谨,也拥有了对美的认知与追求。


定芳为晚辈制作的刺绣小件
王安忆《天香》说:莫小看草莽民间,角角落落里不知藏了多少慧心慧手,只是不自知,所以自生自灭,往往湮没无迹,不知所终。
母亲从前,大约是 " 不自知 " 的。她曾住过的江南楼阁、弄堂老屋、绣花的工作间,也都不复存在。所幸,绣品还在,我们还在。
栏目主编:孔令君 本文作者:奚静琦 文字编辑:陈抒怡 题图来源:作者提供
题图左三为定芳,怀中抱着作者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


0351太原网X

0511.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

0511.net镇江网|镇江大小事,尽在镇江网!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。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,视频专题、国内外新闻、民生资讯、社会新闻、镇江论坛等。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,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。...

点击查看详情 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
友情链接